《恐嚇式廣告》恐嚇式廣告就一定得嚇人?

資本主義奴隸,曾任職4A廣告公司後投身數位行銷,時常衝動跟客戶說實話而爭吵,絕招是閉眼提案。


恐懼是面對危險時為了生存而進行防禦或逃跑的本能行為,是源於人類在原始社會在野外生活的狀態,是人類適應大自然的本能反應。恐嚇式的廣告正是運用我們這原始的情緒,從廣告塑造可怕情境誘發大眾的恐懼,而觀閱者為擺脫此種不舒服的感覺,在遭遇類似情境往往會採取預防行動。

恐懼訴求尤其在公益廣告最常使用,通常要表達的訊息都大同小異,但能不能讓人記憶深刻,又或打動大眾,同時必須考量廣告的尺度必須維持在普通級,因此其創意及執行手法才會是關鍵要點,以交通安全廣告為例,我們就可以看到以下不同執行手法,都是非常直接且震撼!

英國交通安全廣告活動”Think”-crash,以第一視角演譯危險駕駛的代價

從車禍結果倒帶至事故發生前,拍攝手法十分真實細膩

Volkswagen – Eyes on the road,在電影院實際體驗因低頭看手機而車禍的震撼!

我們可以在Youtube找到各種類型的恐嚇式交通安全廣告,非常直接且嚇人,但就一個觀閱者而言,越是直接且震撼的演譯車禍手法恐怕也越感吃不消,不舒服的感覺恐可能導致負面效果,民眾也可能會選擇不願去記住、忽略它、甚至在潛意識排斥它,也許在一連串的恐懼訴求下,大眾也開始變得麻木無感。然而,如果在恐懼訴求下,廣宣卻不是以誘發觀閱者恐懼為目的,效果是否會打折呢?

 

此影片為北愛爾蘭超速宣導影片,因畫面過於震撼因此被限制在晚上九點後才能撥出,看完會被引發憤怒情緒遠高於恐懼感,而且會不自主地鄙視駕車超速者,影片上演後造成熱烈討論。2000到2013年間,北愛爾蘭391人因超速死亡、2903人受傷,而其中小孩高達28位,大約為一個班級的人數,罪魁禍首­以17到24歲的駕駛最多,其次是25到34歲,而用小孩做受害者的影片表達,讓人感受深刻!

 

這支由紐西蘭交通運輸局在2014年推出的廣告,雖然依舊是恐懼訴求,但卻是運用感性的手法呈現,看完之後感到難過、不勝唏噓,上傳Youtube不到三天點擊數即突破120萬次,並獲得許多主流媒體,如美國的哈芬登郵報以及英國鏡報等撰文報導!

 

泰國早期交通安全宣導片也採取了與上述影片相同做法,卻是以十分幽默有趣的方式來闡述,車禍是沒有時間給你仔細思考,也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的,由於風土民情的關係,泰國在恐懼訴求的處理上,總是會帶點幽默風格,難以忘懷。

 

負面切入的恐懼訴求所冒的風險相較為大,因此更需要清楚消費者洞悉,並考量當下時事及目標族群態度觀感,選擇適當的處理手法,以誘發大眾情緒至表達訴求而不僅是影片,才有其成效,尤其在商業操作,更必須仔細應對民眾的反應,才不會適得其反,令人反感。不過,只要一切掌握得宜,恐嚇式廣告可不一定得嚇人!
同場加映:

泰國提神油廣告-最不想遭遇的事情偏偏就降臨到你身上!

 

泰國呼籲民眾繳水電費的廣告-別讓回家後變成一個恐怖片!

 

參考與引用來源

http://www.northernireland.gov.uk/news-doe-160614-new-road-safety

http://forgetfulbc.blogspot.com/2014/01/speed.html


《恐嚇式廣告》相關文章: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