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有一個很奇特的理由-『因為我今年犯太歲』。所以戴在手上可以隨時提醒自己,遇到衝突時別太衝動,或許就能避開一些不必要的“災難”。你看,這理由多正當!
以上是”官方“說法,因為過去素行不良,買了太多3C“玩具”,為了說服家人,同意我再買一個不知道可以幹嘛的新玩意兒,所編織的理由。
我是中年大叔(想要身體健康)、我慢跑(想要記錄運動量)、我睡眠品質很差(可是不知道有多糟糕),有沒有裝置可以協助我改善這些問題,才是我想買穿戴式裝置的主要動機,另一個原因,就是『好奇,這些裝置已經做到什麼程度?』。
我最後選擇了Jawbone UP24。如果你對穿戴式裝置的能耐有點陌生,可以先看這部簡介影片,或是看其他人的完整試用文:
▲UP24最主要的四大功能:記錄飲食,步數與活動,睡眠狀況,產出報告
UP24跟大部分的手環穿戴式裝置一樣,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和Smartphone App搭配,功能才會完整,Jawbone用的是專屬的UP這個免費App 。簡單來說這類裝置不管長得美不美,功能多強大,就只是個資料收集器+感應器,記錄你的動作、次數、頻率或時間,然後把資料用藍牙同步丟給智慧型手機,用App的美美UI解讀出來,再適時的給你建議。舉例來說:它可以記錄你走了幾步,走多久,多快,多遠。
▲在台北市一天要走3萬步,你就知道我有多拼了!紅色那段其實是我跑了5KM,但系統卻分辨不出來?!
▲UP也可以外接許多第三方App的資訊,例:這是取自Runkeeper的資料
問題來了:這樣的穿戴式裝置到底可以幫運動什麼忙?
首先要從目的談起,運動,是為了健康、為了控制體重,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單靠硬體本身是做不來的,必需靠軟體協助,所以通常這類裝置搭配的App都有『input 與 output』的兩大功能,也就是理論上要能知道你吃進多少卡路里(input),然後看你今天消耗的卡路里夠不夠(output),如果不夠,建議你再多走兩步,才能達到健康又健身的目的。
App怎麼會知道你吃了什麼?沒錯,它不但完全不知道,而且還必須依靠你一筆一筆的記錄,方便一點的,可以掃瞄barcode,像是吃了包裝食物的Doritos,可以scan就會帶出熱量,或是選擇預先內建的食物資料庫,例如:一個牛肉漢堡。但不幸的是,因為華人的飲食習慣,絕大部分中式的食物,是無法預先建立卡路里資料庫的,因為不但食材不易定量,配料也各不相同,你能想像三餐加點心,每一餐都要輸入像是『吃一盤蛋炒飯,需要輸入米飯200g+雞蛋兩顆+蔥5g+火腿30g+洋蔥…』的畫面嗎?更何況如果是吃四菜一湯的和菜時,你怎麼辦?你當然可以辛苦一點,每吃一樣就自建資料庫,一旦完整了,以後就會越來越方便,只是,回過頭想,我用穿戴式裝置,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沒事找事幹的增加我新的困擾?所以,對我來說,這個功能只是雞叻,也就是它不知道我吃了多少,當然,也就無法針對運動量,給我對的建議。
▲請問你吃了三口高麗菜,兩口芥藍炒牛肉,一口麻婆豆腐,是要怎麼輸入@@
再來,我們一天的運動,最基本的就是走路或跑步,走路這部分,UP24做得很好,該有的資訊都有,也算準確,連你太久沒動,也會提醒你,但妙的是,UP24分不出你是在走路還是跑步(有些App可以,iPhone5s以後的機器,因為有協同處理器,也可以分辨得出,我不懂為什麼UP24沒有整合iPhone的資訊?),你必須手動附註某段時間你是在跑步,頗瞎,因為我認為不同的運動,同樣的時間跟距離,消耗的能量應該是不一樣的,還是我認知有誤?如果你做的是走路以外的運動,抱歉,跟食物一樣,必須記得手動一筆一筆輸入,騎腳踏車一小時、游泳30分鐘…。同理,做這件事,你要有恆心而且要記得。另外,你生活中的大小動作,不管是刷牙,寫字,舉杯喝水…等動作,也都會被記錄下來,只是它分不出哪個是哪個,只能統整計算出消耗的總卡路里,或是誤把擦桌子納入走路步數來計算。
▲步行以外的運動,都需要自行輸入,開始的時間,持續了多久等資料
穿戴式裝置果然是個“玩具”,華麗有餘,實用不足
如果你只是想知道,一天活動下來到底消耗了多少能量,而不在乎做了那些運動,記錄的項目對不對的話,穿戴式裝置還算稱職,問題只是,這是不是你要的。
剛提到了iPhone自從5s之後,就增加了一個低耗能,偵測動作感應的協同處理器M7(最新是M8),專門用來記錄方向,速度,動作…,你不需要喚醒手機,開啓某個App,做任何設定,它隨時都在背景默默的記錄,而且開放這些資料給第三方App取用,也就是iPhone本身就是一個資料收集器+感應器的裝置,再加上一個合用的第三方App,例如免費的Argus ,或是Runkeeper 用來計算某段時間的運動量,例如:5KM的慢跑,iPhone的表現不會比UP24差到那裡去。
更誇張一點的說,如果你可以24小時都握者Phone不離身的話,它根本就是個“穿戴式裝置”。雖然這樣做太傻,也太不現實,但這就凸顯了穿戴式裝置的困境,到目前為止還無法真正解決消費者的問題,離我以為的,可以給我建議,平衡input跟output,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也就沒有非用不可,天天用,持續用的動力(這時候,犯太歲反而是個『這東西要用一年』的好理由,哈)。
▲人還真的需要目標,會被數字莫名其妙的制約
▲UP24的睡眠偵測還頗有趣的,會區分深眠或淺眠,多久才入睡,感覺資訊還算正確,只是然後勒?
這段時間以來,要說用了穿戴式對運動最大的幫助,就是為了『數字』會刻意的多走幾步路,這種心理還頗奇妙,是我原先沒預想到的意外收獲。或許是因為你的一舉一動變成了清楚的數字,多了數字後,就會出現“挑戰”的心理吧,想走快一點,遠一點,多一點!至於其他的,還真的沒什麼改變,除了收集了一堆數字,知道自己睡得不好,生活一樣糜爛,然後勒?好像還是沒能解決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