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億美元俱樂部成員到出售,閃購網Fab教我們的6件事


授權轉載:數位時代 / 作者:顏理謙    原文出處 / 非經原作者或數位時代授權,不得另行轉載


這年頭,要進入10億美元俱樂部似乎沒那麼困難,但要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持續跑在前面,卻得看個人造化。閃購網站Fab曾經是紐約最紅的新創公司,業務巔峰時期,公司員工高達750人、資金超過3.3億美元。然而,風光一時的Fab,卻在本周正式宣告被PCH International收購,未來將成為PCH International旗下硬體設計產品的銷售通路。前明星公司Fab是如何在新創浪潮中興起、又為何黯然收場?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PCH International本周宣布收購Fab。圖片來源:PCH International。

興起與沒落

Fab崛起的過程,過去一直被當成新創公司成功轉型的案例。2010年2月,傑森‧哥德博格 (Jason Goldberg) 創辦了Fab的前身──同志社群Fabulis,並在一年後轉型成以銷售時尚設計商品為主的電子商務網站。此後,Fab聲勢一路飆漲。不僅會員數和訂單量持續攀升,投資人也相當看好。光是在2011年,Fab就取得三筆資金,連知名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也參與了2011年底的4,000萬美元投資。

2013年7月,一筆1.5億美元的投資將Fab推上頂點。中國網路巨頭騰訊、日本Itochu Technology Ventures和DoCoMo Captial加入投資者行列,共同將Fab送進10億美元俱樂部。而外界也期待Fab能透過這筆投資打進全球市場,再創事業高峰。但是,這件事顯然沒有發生。

躋身10億美元俱樂部成員的一個月後,Fab宣布要在柏林分部裁員,人數超過100人。哥德博格表示,裁員是為了減少美國和歐洲的重複職位,方便Fab從閃購網站轉型為全球性電商平台。接下來,一連串的人事異動出現了。先是共同創辦人布萊德福特‧雪罕默 (Bradford Shellhammer) 離開公司財務長、人資長等高層也接連求去。甚至有外媒指出,Fab會在2014年內關閉網站服務。

雖然當初哥德博格親上火線否認傳言,還說「時間會證明一切」。但遺憾的是,Fab在那之後並沒有起死回生。本月3日,Fab宣布以1,500萬美元左右的價格出售給PCH International,大約35名員工會加入PCH以維運Fab。而哥德博格則帶著超過100名的Fab老員工出走柏林,專心營運家具設計公司Hem.com。

Fab教我們的6件事

曾被看好的明星新創,為何走上出售之路?《Fast Company》歸納了六個重點,包括:

1.投資者對創辦人的失敗經歷視而不見

他曾創辦搜尋引擎公司Jobster,但在燒掉4,800萬美元之後,還是將公司拆分出售。

2.公司擴張速度太快

Fab在2013年從閃購網站轉型為電子商務網站,接著又建造自有倉儲、生產自有品牌,並且收購了多家歐洲新創公司。哥德博格當年接受《Fast Company》採訪時也說,「Fab在過去18個月裡的策略就是不斷衝衝衝,先做再思考。」

3.公司不斷轉型,根本看不出策略

從同志社群轉型為閃購網站是個聰明的舉動。但是從閃購網站轉型為電子商務網站,接著又成為設計電商網站,再從設計電商網站變成自有設計品牌零售商,從零售商變成家具客製網站。「Fab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場商業鬧劇,而非一家擁有明確策略的公司」,《Fast Company》指出。

4.以跑短跑、而非跑馬拉松的方式經營公司

哥德博格習慣追求能在短期內達成的小成就,而非建立具持續性的商業模式。

5.投資者對於創辦人的激進決定過份埋單

Fab大部分的投資者都和哥德博格一樣,對於設計零售業沒有太多經驗。所以哥德博格那些不理性的決定,在他們眼中都有憑有據。

6.創辦人的求勝心、野心,以及對於名留青史的強烈渴望

《Fast Company》指出,哥德博格的野心使他無法集中精力去處理建立新創公司時一定會遇上的瑣事。

Fab大事紀

2010年
同志社群Fabulis上線

2011年
6月 閃購網站Fab上線
12月 獲得4,000萬美元投資,由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公司估值達2億美元

2012年
2月 收購德國閃購網站Casacanda
6月 收購剛創立10周的英國設計網站Llustre
7月 獲得1.05億美元投資,由歐洲創投公司Atomico領投,公司估值達6億美元

2013年
6月 獲得1.5億美元投資,估值達10億美元
7月 柏林裁員100人
11月 裁員50人

2014年
5月 裁員90人
9月 推出家具設計公司Hem

2015年
3月 被PCH以1,500萬美元 (含現金與股票) 收購


《其他人也在看...》相關文章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