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前撲後繼,贏家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


授權轉載:數位時代 /  作者:何佩珊    原文出處   非經原作者或數位時代授權,不得另行轉載


2016年台灣直播市場上出現很多新玩家,直播之於一般民眾、之於企業也變得不再那麼遙遠。但百家爭鳴一定會有激烈廝殺和進化,也讓人好奇今年台灣的直播市場將如何變化?另外也值得注意的是,最後的贏家未必一定是直播平台。

如果要說2016最熱門的名詞,大概少不了「直播」和「網紅」。而從去年開始在台灣急速加溫的直播市場,今年又有什麼觀察重點?

2016年台灣直播市場三大回顧

回顧過去一年,直播界第一件大事絕對少不了 Facebook開放全民直播 ,這一開放,大大降低了網路直播的門檻,更拉近了一般民眾和直播之間的距離,進而帶給各行各業更多的想像空間。

除了Facebook,2016年在台灣另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下半年開始, 原生行動直播平台如雨後春筍般,一個接一個浮出檯面 。其中Live.me、MeMe、VIGO、浪Live和UP等,都少不了陸資背景;另外發源自台灣的17直播一度獲得中國的樂體創投投資,但最終資金未到位,不過趕在2016年結束前,還是多了一個來自新加坡的大股東Paktor。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形容,這是一場「發生在台灣,卻不屬於台灣的直播戰爭。」

▲愈來愈多原生行動直播平台進入台灣市場

另外在去年值得注意的還有第三個現象,就是 更多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直播內容的出現 ,如三金(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典禮的網路直播人數逐年攀升;棒球、籃球等體育賽事直播也創下高瀏覽量;網路直播則幾乎已經成為演唱會的標準配備;還有愈來愈多專為直播平台而開設的原生直播綜藝節目,如Yahoo TV的佼心食堂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有人說直播將會掀起一波演藝圈革命、電視革命,看起來也確實頗有取代傳統電視之勢。

那麼在今年,直播在台灣又將出現什麼變化?(3/11 Motive講座:自媒體的黃金時代-【網紅X直播經濟這樣玩】

台灣行動直播平台愈來愈多

2017台灣直播市場三大觀察

第一個讓人好奇的或許是,這麼多的原生行動直播平台,誰會活下來?雖然Live.me和BIGO背後分別是美國上市公司獵豹和YY;MeMe募到2500萬美元;17也獲得Paktor的資金挹注;還有UP背後則有中國的亞洲創新集團撐腰,各個都是數億,甚至是十億、百億身家,財力雄厚。

但直播無疑是非常耗資金的一項網路服務,初期從零到有的導流要砸大錢,更別說是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又是找明星、網紅代言、又是下廣告、舉辦直播大會、網紅大會和各種競賽、贊助,每一件不僅都要錢,而且還多是以百萬元、千萬元起跳的大成本。

▲Live.me是台北市跨年晚會的贊助商之一(圖片來源:Live.me)

更別說砸錢換來的流量還得留得住才有用,就算真正砸出了效果,又得擔心隨著平台用戶規模變大也跟著墊高的流量成本。畢竟目前各平台主要採取的「打賞」商業模式是不是能夠負擔得了這麼高的營運成本,仍是一個大問號。

台灣市場值得燒多少錢?

以目前在台灣收入最高的行動直播平台UP為例,UP執行長葉冠義就曾表示,如果今天平台收到10元,首先要先分3成給Google App或Apple Store,剩下的錢要分一半給直播主,而平台留下那所剩無幾的錢,還得用來支付頻寬費用和行銷成本。因此他粗估, 月營收至少要超過5000萬元,才有機會盈利

或許依各家的資金實力來看,短期內還不至於會有因為資金燒光而慘淡出場的狀況,但 「台灣市場值得燒多少錢」 絕對會成為各平台在今年必須思考的問題。也因此,資源消耗戰若沒有減速,那麼接下來如果看到有直播業者退出台灣市場,或許也不用太訝異。

當然,在這場混戰中,除了市占版圖的變化,也值得觀察的是,直播能不能走出不一樣的玩法?或者衍生出更大的生態鏈?

直播能玩出新玩樣嗎?

魔量基金合夥人胡澤民認為,直播就連在大陸都還沒定型,對台灣來說更是在早期發展而已。所以現在這麼多平台雖然看起來都在做一樣的事,但他形容這就像幼稚園裡面的小孩一樣,你其實還看不出誰在未來會成就一番大事業,但隨著時間往前走,差別就會愈來愈明顯。

▲Next Entertainment CEO鍾英武認為直播還有很多可能性(吳晴中/攝影)

Next Entertainment執行長鍾英武也說,相比於遊戲已經有一套固定的商業模式,「我覺得直播的商業模式還是有很多可探討空間。」他舉例,光是「Tipping(給小費)」和「Gifting(送禮)」其實就是兩種不同的操作概念。

而也有可能,這些直播平台砸下去的資源,最後會是在其他地方開花結果。

在生態鏈上開花結果

中國第一大行動直播平台映客獨立董事高培德(Brett Krause)舉例,他近來就發現有一個透過化妝影音教學來賣化妝品的App,上面至少有6~7成的教學者是來自映客平台上的主播,而這就是直播改變電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說:「 這才剛開始,直播將會改變媒體、文化、娛樂、體育、電商,還有很多很多。 」

確實,當直播平台創造的聲量愈來愈大,吸引的也不會只有一般大眾的眼球,同時還會激起各行各業對直播的注意,進而也開始願意嘗試投資在直播身上,發展更多垂直應用。舉例來說,成立直播新聞中心的東森新聞雲可以算是一例;又或者是趨勢科技利用直播舉辦講座,也是一種企業應用形式。

▲Livehouse.in已經從平台轉型為直播工具供應商(賀大新/攝影)

因為這些企業本身多不是直播專家,所以可能會需要直播行銷整合規劃、顧問服務,或是直播聊天室模組、直播播放器模組等等外部協助,而這類的需求就會是扮演直播軍火商的直播相關生態鏈業者,如Livehouse.in、4Gamers的機會。而這看來似乎也是投資成本相對較低,但回報更明確的一門直播生意。

當然,這會不會是能夠長久發展的事業,就要看2017年的表現了。

台灣直播市場2016大事紀


讀者留言: